谈到中国早期的佛教雕塑,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是以金石泥塑造像为主。石刻和泥塑主要是源于唐代以前石窟寺的兴起与开凿,而金属比如金铜造像多是宫廷贵族或是大户人家为了供养而铸造,体现出个人的虔诚以及其贵重的属性。
唐代以后,金石泥塑造像开始式微,木雕造像逐渐兴起,尤其是五代至宋朝时期。位于大英博物馆中国馆后方的是一尊唐至五代时期的木雕观音像。我们知道菩萨在印度原为男像,自从传入中国后,逐渐被汉化。后秦弘始八年(公元406年),鸠摩罗什在长安译出《妙法莲华经》其中讲述菩萨以慈悲精神在众生中说法,救苦救难的思想对于当时时局动乱,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因此,观音信仰开始在民间兴起。
隋唐以后,他的形象慢慢从男性转变为女性,而观音菩萨也逐渐从佛陀协侍的位置独立出来,供奉在寺庙里,最终成为受中国大众欢迎的女菩萨。
展厅里的这座观音高约141厘米,虽然已经过了一千多年,木雕表面仍残留有彩绘的痕迹。观音面相丰满,紧闭双眼、垂头结跏趺坐,做转法轮传经的手印,神情庄重,体态自然而舒展,整体的身体线条及肌肉表现地极具张力,具有很强的动感。
菩萨的发髻高高束起,带有唐代发式特点,但是宝冠已经丢失。身披帔帛,环绕左肩,胸饰璎珞,下着长裙,流畅的衣纹和华丽缨络使得观音显得超凡脱俗。
可以想见如此古老的木雕造像应该遭受了不少战火和风雨,虽然表面饱经风霜,但依然没有被毁,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据研究,木雕造像的兴起主要是源于战乱。
从五代开始,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继南北朝以来的再次大动乱,而以后的宋、辽连年战争,为了镕铸武器,铜资源出现了大量的短缺,从而限制了传统金铜佛像的铸造。
其二,两宋开始,佛教石窟开始走向没落,石雕泥塑锐减,大规模的木构寺庙在城市中兴起,促成了木雕造像的大量需求,而木造像的风行,正好配合木架构的寺院,且木头就地取材方便,木雕艺术由此蓬勃发展起来。
唐宋金元时期,上等雕塑皆为木雕,在制作的过程中,除了精湛的雕刻技艺,工匠还要在其表面刷涂底料施色添彩,再嵌石贴金,以显尊贵。观音一类,铜观音或石观音,材质坚固,较容易保存下来。
然木制之观音,材质易受各种天然及人为破坏,战乱时更易被作为升火煮饭御寒之材料,因此劫后余生者不多。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的精品木雕造像又通过古董商流向海外,因为相对于石质和金属质造像,木质的更便于运输,而在价格上又没有明显的差别,加上古董商在挑选的时候特意选择保存完好、审美较高的造像,因此目前大部分的木雕精品都已收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馆。木雕佛教造像中的精品以宋代为最上层。毫不夸张地说,宋代是中国木雕造像的巅峰时期。
这段时间由于理学和禅宗的兴起,佛教神圣和神秘的气息逐渐被淡化,尤其是菩萨像慢慢脱离了唐代的雍容华贵与婀娜多姿,题材和风格趋向于世俗化,呈现平易近人和闲然自适的人间装束,大多的佛造像面庞丰润,容貌端庄秀美,神情慈爱详和。
宋代大型高水准的木制观音于全世界有案可考者也仅剩几十件不到,故留存至今的宋金元时期的木雕观音,其珍贵程度尤甚。
这尊漆木水月观音菩萨像通过博物馆数据库检索来自于中国山西,是宋代(金)时期的作品。
观音竖发髻,脸相丰腴,法相慈祥庄严,双目下视,护佑众生的神韵自然流露,使得仰视者感受到其救苦救难的法力,双手合十之心油然升起。菩萨配戴璎珞、臂钏、腕钏,胸饰精美,下着裙裳,褶纹流畅。
一左手撑地,右腿立起,右手倚放膝盖之上,呈游戏坐之态,自然闲适。此类舒坦自在的菩萨坐像,右足曲于岩座上,右手搭于右膝上,左足自然的下垂姿势,乃中唐周昉的水月观音风格,表现出《华严经》所描述,观自在菩萨在补怛洛迦山的庄严胜妙。
崇尚人间性、世俗化的审美意趣,在宋代又很贴切地表达了文人隐士的审美雅趣,水月观音图像可以说是艺术表现与佛教思想结合的杰出典范,也是宋代木雕造像的经典之作。
我们可以看出宋代造像相比较于唐代,女性化的特点更加明显,姿容更加凝重秀美,额头比以前要宽,短鼻细眉,颈部处理自然,其手法虽然很写实,却丝毫不流于俗气,一颦一眉、举手投足之间,蕴有高贵的气节,宛如一位贵妇,端庄大方、平易近人。
据粗略统计,北美多家大型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宋代木雕佛像的数量在20件以上,而国内各大博物馆在此之前尚无宋代木雕佛像精品。国家博物馆这件国宝级宋代木雕观音也是2005年国家文物局从海外收购和拍卖回来的,自此,这件高达两米的大型木雕观音造像的入藏,才填补了国家博物馆馆藏的空缺。
佛造像,属宗教范围,木雕造像作为造像中的一类,因宗教而生。人们常说:“木石皆有佛性”,无论是从顽石中雕凿,还是从愚木中镂刻,从古至今它都始终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景。虽然她本应该在寺庙里,但是你若在此遇见,不管信佛与否,便是有缘。
世尊以慈悲度世,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古佛因机设教,广说八万四千法门,不舍一切众生。正法之世,以心印心,不重形教,故传世之像鲜见。像法之后,人心渐钝,故造像法门大开,以期广结善缘。大教自汉明夜梦金像,以启东传之契机。故我华夏,尤重造像辅助佛法之弘扬。历代以来,佛像艺术蓬勃发展,尤以隋唐为盛。
佛教艺术发展至宋代,似有所衰退,大规模的造像工程远不如隋唐时兴盛,可观之作品亦大为减少。然宋代却有一特殊之造像样式,在佛教艺术史中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这一时期的木雕菩萨像。造像所用材质,以土木金石为主,其中木质造像,虽出现的最早,却因容易腐烂损毁,难以保存,故能流传至今者,殊为不易。宋元时期的木雕观音造像,因其精美的造型和稀少的数量,遂被世界各大博物馆竞相收藏,以为镇馆之宝。
宋、辽、金,以及后代至元明的木雕观音造像。但因其产生于宋文化的土壤中,深受宋代的木雕风格影响,色彩鲜明,轮廓清晰,精致细腻,栩栩如生,彩绘木雕至宋朝已是至臻至极,将前朝各代佛像的神圣和庄严,融入了人文主义风貌,宣扬天人合一,其精神领先欧洲文艺复兴几百年。彩绘木雕的艺术水准在宋朝达到空前绝后,并影响到同时代的辽金。而观音菩萨的艺术造型更是宋代彩绘木雕的极致发挥。
观音菩萨木雕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