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沃百科 > 文化百科 > 文物艺术 > 正文

定窑瓷器特征_北宋定窑白瓷图片大全及精品赏析

更新日期:2022-11-07  浏览量:

导读定窑原为民窑,创烧于唐,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因为以产白瓷著称,俗称“白定”,兼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瓷,在古代文献中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我们说一个白瓷,有什么可稀罕的,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一个人都在用。但是对于唐宋时期的窑工来说,这可是一种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因为那个时期想烧出一个纯色白瓷是很不容易的。...

北宋定窑精品赏析

2014年4月8日,在香港苏富比“日本坂本五郎珍藏中国艺术”定瓷专场中,一只北宋定窑划花八棱大钵以1.468亿港元成交,成为当时仅次汝窑的世界瓷器拍卖最高纪录。大英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有个一样的,那么一只大白碗,看起来普普通通,为什么却能拍出这么高的价格?

北宋定窑划花八棱大钵

今天我们就来看宋代五大名窑最后一个窑口—定窑。定窑是五大名窑中唯一烧造地点以及烧造年代相对比较明确的窑口。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其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

定窑原为民窑,创烧于唐,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因为以产白瓷著称,俗称“白定”,兼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瓷,在古代文献中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我们说一个白瓷,有什么可稀罕的,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一个人都在用。但是对于唐宋时期的窑工来说,这可是一种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因为那个时期想烧出一个纯色白瓷是很不容易的。

定窑白瓷

这瓷土里面都有金属元素,古人又不懂化学,所以很难能完全烧出纯白颜色的瓷器,而能烧成白瓷的主要诀窍就是要让瓷土中的铁元素含量降到1%以下,在过去只能靠窑工的经验来筛土。如果你看过宋以前的瓷器,很难有几个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白瓷。

诗圣杜甫客居成都期间,曾作诗《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为求得一件精美的大邑瓷碗,杜甫不惜“求乞”韦少府,说是这白碗胜霜雪,大家看看这也叫胜霜雪。

但是到了北宋初年,定窑白瓷的烧造工艺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规格也很高,价格比较昂贵。甚至全国各地其它的窑口也都在仿烧白瓷。

定窑白瓷

五大名窑,汝官哥钧这前四个都属于青瓷系,唯有定窑是白色,这也意味着它并不能像其它窑一样以颜色来取胜,但是它有另外一个特色,那就是装饰纹样。在那个时候定窑器往往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喜爱。

苏轼有词云:“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这里的花瓷是指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划花纹饰为主的定窑瓷。“花瓷琢红玉”意境很美,那么这种花瓷具体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先来看大维德基金会馆藏的第一个展品北宋定窑刻花花口钵, 金代刘祁在其《归潜志》中曾载:“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说的就是这种定窑花口碗。

北宋定窑刻花花口钵

如果大家仔细看定窑的这个白,会有一种很舒服的感觉,没有我们日常用的白碗的颜色那么刺眼,胎质洁白细腻,釉色又是那么的匀净。可谓其白如玉,其肌若雪。碗呈花口形,其腹部微曲的廓线构成凹凸丰润的花瓣形状,远看就像一只圣洁绽放的白牡丹。内碗底采用了刻花结合划花工艺装饰的莲花纹饰。

这只碗与坂本五郎旧藏的那只同样为八棱且大小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在碗壁上没有花纹装饰,底部整体纹饰线条流畅,寥寥数笔却是那么的逸趣横生。刻花与划花工艺都是宋代前期定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刻花是先在尚未干透的器物坯体表面以铁刀等工具刻制出花纹,然后施釉或直接入窑焙烧。

而划花通常以篦状工具划出简单的花纹,其线条刚劲流畅、富于动感。莲瓣纹是定窑器上最常见的纹饰,有的一花独放、有的双花并开或者莲花荷叶交错而出,甚至还配有鸭纹和鱼纹,纹饰吉祥,简洁且富于变化。

我们再来看这件北宋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梅瓶其瓶小口折沿,短颈丰肩,我们俗称这种器形为“梅瓶”,它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但是宋朝的时候人们称为“经瓶”,这跟宋代皇家的经筵制度有关,经筵是指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北宋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梅瓶
北宋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梅瓶

在讲完之后,皇帝一般要招待大家吃喝,当时的酒就是装在这样的瓶子里,所以它又叫"经瓶",主要用作盛酒器用。 这个梅瓶通体施白釉,釉色柔和洁净,白中闪黄。腹部刻缠枝牡丹纹,颈部刻上仰蕉叶纹。北京故宫博物馆有一个大小和刻工类似的。

这两个都是造型挺拔俊秀,是宋代定窑梅瓶的标准式样,使用时应配有木座。其釉质滋润,刻花清晰婉转,深浅不一,特别是所刻牡丹,大气磅礴,简洁流畅。 随着历史的发展,梅瓶因为造型优美端庄逐渐具备了陈设装饰的功能,尤其到了明清时期,造型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底足变得越来越宽,但是还保留着其曲线的优美。这个时候,梅瓶发挥了其名义上的功能,文人在冬天的时候一般会从院子里折上一支蜡梅插入瓶子里,放在案头或书架上欣赏,显得别具雅致。

我们最后再来看这件定窑印花双凤衔花纹斗笠碗。整只碗圆敞口,斜壁微弧,小圈足,状若斗笠,口沿包镶铜口。

定窑印花双凤衔花纹斗笠碗

那么在这里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碗底的装饰与之前的划花和刻花工艺是不同的,它的内壁是采用了印花装饰,这是典型的北宋中晚期的定窑瓷,其具体特点为图案更加的丰富,是模印出来的。

因为当时印花规格统一,操作简单,节省工时,所以使得定窑的生产效率大大得到了提高。我们仔细端详,可见口沿部位饰回纹,内壁装饰枝叶花朵,曼妙盛开,最独具匠心的一点是一双凤衔花枝飞舞其间。

全器造型规整,胎釉细腻白润,印花装饰布局绵密如锦,清晰灵动,体现出了宋代定窑制造的高超技艺。这个斗笠碗和我们之前介绍的碗有着很大的不同,它圈足小,个头大,俗称头重脚轻,一看就知道这碗放在桌子上不稳,稍微一碰可能就会倒。

所以宋人不会拿它来吃饭或者盛东西。但具体是干嘛的呢?我们知道宋代民间饮茶风气比较兴盛,这个碗看起来形体大,但实际上盛不了多少东西,唯有一盏茶的量。另外装茶的时候空气接触面大散热快,还有一点就是相对其它器型,这种形状的茶具好叠放,不占地方。

这个斗笠盏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你别看它碗底窄,但还是没能逃过乾隆皇帝的魔爪。它外底内刻乾隆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御制诗文《咏定瓷碗》,“簇粉堆花双凤蕤,色堆殷尚朴无奇,侵寻朱氏宣成代,遂有精描五采施。乾隆丁酉春御题”,后钤“太璞”印记。

乾隆老爷子前两句表达的是这个定窑碗的出众之处在于刻花,因为其白所以显得平平无奇,而到了明代宣德成化的时候,才有精工细描的五彩釉色瓷器。这诗是把之前咏哥窑诗中所表达的意思就再来了一遍,但是给人的感觉好像还没完,按照套路接下来应该就是升华到治国人生大道理?那么为什么直接就落款盖章了,我觉得可能是因为这碗底太小?写不下,虽然扫兴,但也只能就此作罢了。

定窑瓷器特征

1.呈色

定窑白瓷,其呈色是各具特征,有偏白色的、偏青色的、偏黄色的。定窑恢复之初有人认为定瓷呈米黄色,并以此作为辨别真假和进行仿制的唯一标准,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错误的。由于古代的原料选择、配方比例以及焰火的温度控制完全依赖人工,且定瓷的生产还会受到不同时期气候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因此,定瓷究竟是米黄色、青白色、象牙白还是乳白色,是白中泛黄,还是白中泛青,不能一概而论,不能仅以此来进行判断。

2.淋釉

定瓷淋釉俗称泪痕。主要形成原因是由于器物在施釉时釉层重叠聚集,经过烧成熔化而形成不同形式和颜色深浅不一的釉缕。凡一般产品到出窑为止,都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来。

千百年来,淋釉一直被认为是鉴别定窑真伪的一大特征,而被仿制者抓住不放。仿制者一般故意将施好的器物,进行弹点或笔涂,使形成淋釉。用这种方法形成的淋釉,缺乏神韵,没有种原始的淳朴的天真美。稍有一点鉴定常识的人,都能看出来是仿制品。

3.生辣感

生辣感是人们对定瓷外观鉴赏的一种习惯称谓,体现着定瓷凌厉铮然的风格和明丽蕴涵的气质。由于定瓷泥料练制细腻、精纯,可塑性较好,且骨架性强,凡成瓷器物,都会给人一种刚劲、坚锐、俊逸的精神感觉。同有些陶瓷的圆熟、甜媚、滑腻、松绵相比,具有明显的区别。

刀痕,也是定瓷产品外观生辣感的特征之一。古代定瓷生产,凡辘轳成型后,从修坯、整形、剐足都离不开刀子,故称定瓷生产为刀子活。古代定瓷不论何种器物,凡是辘轳旋转做出的,其壁面都不约而同地带有强弱不等的刀尖旋削纹。这种刀痕的形成,是在拉坯过程中自然留下的,它的不规则和有致的分布,使定瓷别具味道,使产品更具有灵气、具有生辣感。

4.刀线

刀线是裸露于定窑器物外部壁面的一种自然痕迹,仅见于盘、碗、瓶、罐等圆体器物中。凡这种器物都要经过拉坯和修坯,刀线的形成,均为修坯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留存。不过,通过一些存世的珍品看,档次较高、艺术品位较强的留有刀线较少,档次较低或一般产品则有多有少。

最初,仿制者对定瓷器物中的刀线认识不够,总想修得光滑,不敢也不愿留下这些刀痕。即使修坯时抚不平,在施釉前加一道水抹工序也予以擦掉。结果,最能表现定窑艺术个性和传达人文精神的特征遽然消失。今天看来,它已毫不谦逊地成为体现定窑艺术品位及其价值不可缺少的文化特征,具有名副其实的大朴不琢之美。

5.芒口

芒口,俗称毛边,是指盘、碗在入窑烧制前去掉釉的一圈边口所露的胎骨。这是定窑历史上所形成的一种工艺特征。定瓷之芒口,的确引起皇室阶层及社会消费者非议,但定窑并未因此而改变这种历经千辛万苦才获得的工艺成果,而是以芒口镶金、镶银、镶铜再次走向市场并复入皇室,引起皇室的珍重,称为金装定器。

芒口生产很考究,决非随意去掉一圈釉了事,而是内宽外窄,一阳一阴,阳宽阴窄。按器皿大小件而定,阳面剐去2~4mm,阴面剐去1~2mm,定有规则,按要求,轮上操作随心,艺术风格自成一脉。芒口的要求同器物上的刀线产生一样,要求自然、顺畅,忌讳模糊臃肿或做作行为,旨在用刀工体现定窑瓷器芒口的天真烂漫。除去器皿本身不谈,只看这些芒口处理效果,就知道这件器皿品位及制作该件器皿的陶工水平有多高。

6.跳刀纹

跳刀纹为陶瓷制品所惯用的一种方法,即在修坯完成的同时,用修坯刀或专用刀轻抚器壁,使刀具与器壁接触的瞬间随旋转速度而不自主地产生一种微妙的跳动,以形成一种律动的似刀砍斧削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痕迹。归纳起来,应属于装饰范畴,在古定窑器物也偶尔见到跳刀纹。

7.底施半釉

定窑在古代生产中,器皿部分为底施半釉。即外底(指圈足内)呈缺釉现象。半釉面积不等,但都很自然,不存在任何做作行为。这种半釉的形成为器皿在施釉时因浸釉操作方法所致。通常是食指和中指并列掐住器皿足底部,拇指按住器皿边口进行浸釉。产品在釉缸中瞬间即出,随之仰置于平台上。由于食指和中指掩住了足底约1/2面积,使釉水不能浸入。这样使足底形成自然缺釉。鉴于每个陶工当时具体情况及施釉时操作设施工作场地之不同,因而形成宋代定窑器皿施半釉的不同风格。

8.玉璧底

玉璧底,也称玉璧形底,是定窑器物(盘、碗、瓶罐类)底足形制处理的一种方法,唐、五代时多采用。不同器形的产品,不同体量的大小,其玉璧底的处理也不同,但风格表现无二。玉璧底,顾名思义,是把器物底部修整成像玉璧似的形状。通俗一点就是在一个圆形底中间挖出一个深2~3mm深的凹状小圆。更说白一点,不过是一种超宽底足。这种玉璧底器物,给人一种严肃郑重的感觉,有表现器形沉稳和凝练的气象,为定窑向圈足发展的一个特定时期。

9.珍珠底

剔花留白处的一种处理方法。为表现剔花和印花装饰的丰富感和生动感,使纹饰空白处不甘于空寥而常于其间加一些纹样处理,珍珠底就是在这种要求下出现的。其作法是,用刻刀的一个边角或用竹签去勾画成一个个小圆圈,中间凸起,整体效果如珍珠铺砌一般。珍珠底的表现是根据产品体量的大小和花纹所留空间的面积进行处理的。珍珠的大小和疏密均按要求而定,或采用大小间以比衬,或按排列顺序,或无规则等,都能为整个花纹形象增添一些富丽和活力。

10.豁口

古定窑器皿口边的一种处理方法。为了打破器皿边口的唇圆规矩,使视觉产生一些新颖和变化,常于器皿边口上做成小豁口,豁口安排数量不等。方法是用刻刀分左右约5mm不等各削一刀,深度为3~5mm,依次做成等矩相近的四豁口或六豁口,北宋器皿多采用这种方法。另一种属花口,也称花边豁口,表现动态较大,有时与花口同时出现的是器皿内按花口的分布要求凸起几条线,或四条、六条、五条不等。这种凸起的线是在修坯后趁湿由陶范从外部压印的。根据凸线的形成再用刻刀修整出相应的花口来。花口在宋代器皿中所见较多,主要有盘、碗。花口有深有浅,故凸起的线也有长有短、有粗有细。花口给器皿造型赋予超逸气韵,具有一定的欣赏趣味和艺术特色。

11.手工味

拉坯是定窑成型的主要手段,鉴于宋代定窑陶工的操作规程以及宋代拉坯机械,定瓷的手工味十足,尤以盘、碗、瓶罐类的底足最能说明问题。这类产品的底足,不论是圈足,还是玉璧底都明显地表现为几个特征:其一,不十分规矩,即器皿底足是半圈宽、半圈窄,器壁呈现为一边薄一边厚;其二,外糟内秀,定窑底足或说整个背部给人感觉比较粗糙,有的甚至能见泥屑粘连;其三,手掐纹,这是修坯过程中留下的特征。这些特征,才真正能体现手工味,也是现今仿制者最难以模仿的。当然,窑场尤其是官窑场人们还是想尽量去掉这些工艺过程中不必要的痕迹,利坯时尽量着正中心,以保持其整洁和雅致美。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