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清代,从河西走廊最后一个军事重镇肃州出发,到达新疆乌鲁木齐的距离是1200多公里,从乌鲁木齐再到达伊犁的距离是将近700公里,从乌鲁木齐到达喀什的距离是1300多公里。所以从甘肃到达新疆就很远,而且新疆很大,北疆到南疆的距离也很远,如果在内地那可是跨了好几个省的距离。还有更重要的是新疆都是大片的沙漠戈壁,在行军的过程中沿途补给非常困难,能够获得补给的地方很少,所以必须做好充分的后勤才能行军。...
上一章我们说到,自从汉武帝把新疆纳入中国版图,中国对新疆的控制是时断时续,在中国实力强大的时候就可以有力的控制,在中国实力衰弱的时候就会失去控制。
失去的时间有长有短,有时候几十年,有时候甚至几百年,为什么对新疆不能像对中原地区一样形成有力的控制,原因就是新疆真的太远了。
让我们再来仔细看看新疆的地理位置。在清代,从河西走廊最后一个军事重镇肃州出发,到达新疆乌鲁木齐的距离是1200多公里,从乌鲁木齐再到达伊犁的距离是将近700公里,从乌鲁木齐到达喀什的距离是1300多公里。
所以从甘肃到达新疆就很远,而且新疆很大,北疆到南疆的距离也很远,如果在内地那可是跨了好几个省的距离。还有更重要的是新疆都是大片的沙漠戈壁,在行军的过程中沿途补给非常困难,能够获得补给的地方很少,所以必须做好充分的后勤才能行军。
而且刚才说的是从肃州到新疆的距离,肃州已经是河西走廊的最西端了,在清朝时候河西走廊上也没有多余的粮食,河西走廊上的人民能够自给自足,已经是很不错了。如果碰到年份不好,还得靠内地来救急。
所以如果在新疆用兵需要的粮草,最近的也得是在兰州开始调运,而兰州到肃州又是700多公里的距离。在那个时代又没有铁路,全是靠人力和罗马骆驼来运输,要保证前线一个军人吃饭,后勤就得有十几个人来运粮运粮的人也要吃饭。
而且骡马骆驼也都要吃饭,要想把一担粮食运到前线,基本需要准备30担的粮食,所以说远征新疆的军队注定不会有很大的规模。
在内地清军跟太平军打仗时,经常几十万人就上战场了,但是在新疆要维持一个2万人的军队,需要的后勤人员就得20万的规模,需要的军费更是个天文数字。
所以古代很多时候,凡是发动远征的皇帝,搞不好就把国家给拖垮了,所以汉朝一直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的时期才能开始远征。
而且由于花费太大,汉武帝晚年时国家经济都面临崩溃,清朝也是在乾隆时期国力最强大的时候才能彻底平定新疆。而且乾隆平定新疆也花了太多的钱,从乾隆晚期开始,清朝也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可见要想控制新疆真的很烧钱。
有战争的时候派远征军需要花大量的钱,拿下了之后,每年驻军也要花一大笔钱。但是,新疆还是得要,如果失去了新疆,内地就直接受到了游牧民族的威胁,游牧民族一旦强大了,就会不断的侵犯内地,那个时候不仅需要费钱,而且还会有更大的风险。
康熙和雍正的时候也打败过准噶尔,但是打败了不代表就能占领新疆。因为虽然你把游牧民族打败了,只要不是把他们全部都消灭了,等你走了他又回来了。你不可能一直派大军驻守,你派的军队多了,财政上受不了,派的军队少了又根本守不住。所以清朝从康熙到雍正,虽然一直想完全占领新疆,但是算了算账,能力的极限也就是嘉峪关了。
到了乾隆时期碰上好机会了,准噶尔汗国的大汗噶尔丹策零死了,准噶尔汗国的内部为了争夺继承权,内部争得你死我活.争夺权力失败的准噶尔贵族说要投降大清,找乾隆来借兵,大臣们都说不能去,前两朝已经证明过了,去征服新疆的话,既费钱又不能占领。
乾隆仔细算了算账,如果能够速战速决还打得起。这次如果能彻底的消灭了准噶尔,就能占领新疆。于是乾隆力排众议决定出兵。
也是清朝的国运来了,准噶尔发生了大瘟疫,很大一部分准噶尔人都得瘟疫死了,清军彻底消灭了准噶尔,乾隆完全收复了新疆。乾隆皇帝也达到了清朝领土的巅峰。
他不仅仅统治了中原,也完全统治了草原,但是乾隆也犯了一个非常大的错误,这个错误给新疆的后来发生的灾难种下了最大的祸根。清军在平定准噶尔叛乱时,把被整个关押起来的两个和卓释放了出来,这两个和卓又是谁呢?
在蒙古时期,新疆属于察合台汗国,到了明代,成吉思汗风的几个大的汗国早已分裂,在新疆的南部察合台的后裔建立了一个新的汗国叫叶尔羌汗国。叶尔羌汗国是一个已经伊斯兰化了的蒙古汗国。这个汗国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被一股强大的宗教势力所控制,这就是和卓家族。
和卓这个词在伊斯兰教里有特殊的含义,它代表伊斯兰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嫡系子孙。在新疆的和卓家族来源于玛哈图木·阿杂木的后裔,玛哈图木·阿杂木传教非常成功,他有很多的信徒,他说自己的祖父来自麦地,那是穆罕默德的后裔。
但是后来经过学者证实,他并非穆罕默德的后裔,玛哈图木·阿杂木死了之后,他的儿子展开了对教权的争夺,他的一个儿子到达新疆的喀什戈尔进行传教,创立了黑山派。后来他的另外一个儿子也来到了喀什嘎尔创立了白山派。
他的后裔们在新疆南部被称为和卓,受到了当地人狂热的崇拜,黑山派和白山派都来到了南疆,他们又因为教学问题产生的冲突。
是黑山派先来到喀什嘎尔的,所以黑山派更受到当地蒙古汗王们的信任,白山派就遭到了排挤。这时白山派的和卓叫阿帕克霍加,阿帕克霍加就来到了北疆。找到了准噶尔的噶尔丹,请噶尔丹帮他夺权,噶尔丹也正想吞并南疆,他就答应了帮助白山派。他们里应外合,推翻了叶尔羌汗国的察合台后裔,从此以后,白山派的和卓家族成了新疆南部的统治者,南疆也成了准噶尔蒙古的附庸。
后来噶尔丹被康熙打败后自杀,噶尔丹的侄子控制了准噶尔,黑山派也来找到准噶尔,希望准噶尔能帮他们打败白山派。准噶尔部又出兵攻占了南疆地区,这次,准噶尔部并没有把南疆交给黑山派或者白山派的和卓后裔来管理,而是直接在新疆本地选出了他们信任的首领来管理。
准噶尔部把黑山派和白山派的和卓后裔都给关了起来,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和卓的后裔们一直都在被关押,这时正在被关押的白山派的后裔是阿帕克霍加的两个孙子,一个叫波罗尼都,一个叫霍集占,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大和卓和小和卓。
乾隆击败了准噶尔以后,知道这大小和卓在南疆有些影响力,就给他们施恩。他们是被准噶尔抓起来的,现在大清把他们给放了,算是对他们有恩,而且乾隆还让他们回去管理南疆。
乾隆知道南疆很穷,所以只收他们很少的税,乾隆以为这是对他们格外开恩了,他们应该知恩图报好好的来治理南疆,谁知道大小和卓当面感激涕零,回到南疆之后立刻就反了。
没有办法,清廷只能再次出兵收复南疆,还好大清这时的国运比较好,出了一个很厉害的将军叫兆惠将军。用很短的时间兆惠将军就击败了大小和卓,但是为了这次出征,乾隆也是又花了一大笔钱。
大小和卓最后逃到了阿富汗北部的一个穆斯林王国里面,清军随后赶到,派使者通告这个王国的国王,让他们立刻交出大小和卓。国王被清军的气势所震慑,杀死了大小和卓,把他们的首级献给了清军。
大清又一次在国际上立威,震慑住了新疆周围的其他国家,但这也是大清最后一次在国际上立威了,新疆从此也恢复了平静,但是新疆也只平静了几十年就又开始动荡了。动荡的原因是什么?
动荡的根源还是和卓家族的后裔,清军虽然把大小和卓都杀了,也把大小和卓的家眷都带走了,但是他们漏了一个人,这个人叫萨木萨克,他是大和卓一个小老婆生的孩子,这个女人后来离开大和着了,所以清军漏了人。大和卓的血脉就被留下来了,血脉造成了无穷的后患。
乾隆在收复新疆以后,发现和卓们在新疆的治理非常落后,新疆根本没有成型的政治制度,宗教贵族和阿訇们名义上用古兰经来维持社会秩序,用古兰经来解决社会纠纷,可是由于大多数的老百姓都不识字,经书怎么解读完全取决于贵族阿訇。
因此贵族们利用权力随心所欲的剥削底层人民,税收也是夸张的离谱。老百姓首先要把收入的10%交给阿訇,叫天课。剩下的部分贵族想拿多少就拿多少,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最开始,对于南疆,乾隆还想让贵族延续原来的管理,后来一看居然是这样,决定直接插手管理。
乾隆在新疆的治理主要是两个方面:
第一,在北疆直接统治建立农垦兵团,清政府从内地派来军队作战时打仗,平时里种地,然后以此为核心,吸引内地来移民,形成定居城市。
第二,在南疆维持原有的社会结构,清政府间接统治,同时禁止内地人向南疆移民,当时禁止向南疆移民,是乾隆怕移民和当地人产生冲突。
由于语言和风俗不同,清政府不能直接从内地派遣官员,只能在南疆继续选用当地贵族为官,但是这个官要由中央任命,而且不能世袭贵族的官,也不能像以前一样随心所欲的管理百姓,必须按照清朝的律法来管理。
同时,也要接受清廷的监督,清朝政府尊重当地的宗教制度,但是禁止宗教贵族阿訇介入政治制度,一切司法权都在官府手里。
清廷插手南疆的管理之后,老百姓得到的实惠赋税低了,而且法制健全了,但是上层的贵族,尤其是阿訇的权利被剥夺了。本来是政教合一的体制,现在他们只剩下的宗教的部分,没有政治权利了。这造成了上层阿訇的不满,但是阿訇还能控制老百姓的精神信仰,这也就是新疆后来产生动乱的内部原因。
清廷开始管理新疆之后,为了维护新疆的统一,一年的开支包括驻军和行政管理,每年需要300万两白银。这笔钱在新疆是无法自己满足的,只能从内地各省调拨。也就是因为这样,朝廷总是有大量的反对派反对统治新疆,认为这是一块赔钱的地方。
所以每年的300万两白银运到新疆之后,必须要换成东西用来维持生活,但是由于新疆当地的生产力有限,需要的东西不能在当地完全解决,也不可能从那么远的内地运过来,所以大多数都是向中亚国家进行采购。
这些钱也就流向了中亚国家,这些钱把好几个中亚的小国都给养肥了,尤其是紧挨着新疆的浩罕汗国,浩罕汗国通过跟中国的贸易赚了很多钱。他把印度、伊朗、阿富汗等地的东西卖到中国新疆,又把中国新疆的东西卖到这些地方,通过这种贸易,浩罕汗国赚了很多钱,有了钱他就迅速发展了起来,很快变成了中亚地区的一个军事强国。
浩罕汗国强起来以后开始变得贪得无厌,他就想让清廷对他的商队减少税收,清廷当然不理他。浩罕汗国就找到了萨木萨克,就是那个大和卓的儿子
出钱来资助他,让他在南疆和阿訇们联系,密谋在发起动乱。通过这样的动乱,浩罕汗国给清政府在南疆的治理找了很多麻烦。开始只是搞些小动作,等到萨木萨克死了,他的儿子张格尔,就不想只当浩罕汗国的一枚棋子了,他真的想夺回南疆,恢复和卓家族的威望。
这就给南疆又带来了一场大动乱,张格尔联合南疆被限制了权力的阿訇们,阿訇们带上他们的信徒,再加上中亚国家的资助,以及英国人的帮助,他迅速纠集了十万大军开始起事,他要恢复和卓家族的统治。
清朝这时已经是道光皇帝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白银的外流,清朝的财政越来越困难了,国力已经跟乾隆时期没法比了。道光皇帝算了一笔账,根据乾隆时期的经验,在新疆打一场仗,规模小的也得七八百万两白银,规模大一点的需要一两千万两白银,而这也只是一年的开销。
但是他想想咬咬牙也得打,祖宗留下来的土地不能在自己手里丢了。还好当时清廷还有名将。道光派出了两员猛将,杨遇春和杨芳,带了3万大军,不到一年就平定了张格尔,收复了南疆。
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趁着清廷被英法邻居打败,在双方议和的过程中假装调停人,为自己牟取利益。俄国通过威逼利诱,逼迫清廷签下了中俄北京条约,把外兴安岭、库页岛还有海参崴全部划走。
又在新疆的三个城市设立领事,获得了治外法权,而且他们还得寸进尺,想要重新划定西部的边界,但具体怎么画,他们却说的很笼统,没有一个确定的方案。俄国本来想趁着中国内乱,在西部抢占一块土地,然后再进行谈判。
清朝本来在新疆北部的驻军是很强大的,但是一部分被调到了内地来平定太平军,剩下的本来也够驻守新疆的,但是没有想到1862年西北的穆斯林开始起事了,陕甘回乱开始了。
马化龙、妥得璘跟俄国勾结在了一起,俄国给他们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妥得璘为了占领新疆,也答应俄国来做内应。
有了内应以后,沙俄立刻出兵入侵新疆北部,在里应外合下,俄国很快拿下了很多边关的哨卡。
因为在当时的新疆绿营里,有很多的士兵都是穆斯林,在妥得璘的号召下,这些穆斯林士兵集体叛变,他们临时调转枪口对着自己人,或者有的时候他们直接打开城门放俄军进来,清军发现以后提高了警惕,穆斯林士兵也就再不能得逞了。
在新疆的清军跟内地还不一样,这时内地的八旗军和绿营已经腐败不堪,战斗力非常的差了。但是由于新疆远离内地,又驻守边疆时刻备战,所以士兵的战斗力还是保存了下来。在没有内奸的帮助下,俄国的军队也没有办法推进。
俄军虽然兵力和武器都强于清军,但是武器也没有强出太多,这时的俄国跟英国法国还是差了一个级别的,战斗力也并不是那么强大。而清军又可以凭借多年建造的防御工事,所以两边形成了僵持不下的局面,已经僵持了半年多了,如果再打不下来,俄国就必须退兵了。
因为俄国内部对于出兵中国新疆也是争议不断,因为出兵新疆对他们来说也是属于远征,需要大量的军费,他们也快撑不住了。为什么俄国还要强撑着?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内奸朋友马上就要开始有所行动了。
就在这时,妥得璘和索焕章先是策动了库车的叛变,然后又占领了乌鲁木齐。清军这时正在抵御外敌,这把内部出事了,等于一把刀子直接插入了心脏,彻底没有能力挽回局面了。
俄国这时也是强弩之末,也没有能力再前进一步了。但是,他们已经等到了可以要挟清廷的筹码。俄国驻北京公使立刻开始跟恭亲王谈判,俄国虽然已经是强弩之末,但是他们表现的却很强硬,要求清廷割地赔款,否则绝不退兵。
俄国公使对穆斯林占领乌鲁木齐的情况知道的居然比清廷都还要详细,清廷坚决的说并不是俄国打败了清军,所以不接受赔款。俄国公使也有点底气不足,毕竟这不是军事上的胜利,是有点趁机敲诈的行为,也就做出了让步,放弃了赔款的要求。但是土地俄国毫不退让,清廷也没有办法,实在没有办法两线作战,就签订了协议,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从此离开了中国。
乌鲁木齐的叛乱,成为了压垮大清的最后一根稻草清军在战场上没有失败,结果因为内部叛乱的原因,让俄国趁机达到了目的,割去了中国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同时也就是因为这场战役,让左宗棠知道了俄军的真正实力,左宗棠知道了俄国的军队并不是他们吹的那么强大,所以他有了底气,在今后的新疆战场上能够跟俄国人叫板。
那么新疆又是如何成为英俄争霸的战场的,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