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企业发出的存货成本可以按实际成本核算,也可以按计划成本核算。实际成本核算方式下,计价方法: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
①购货价格应根据发票金额确认购货价格,但不包括按规定可以抵扣的增值税额。
②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就是指企业购入存货在入库以前所需要支付的各种费用,如在存货采购过程中发生的仓储费、包装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
③相关税费,是指企业购买、自制或委托加工存货发生的进口关税、消费税、资源税和不能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等应计入存货采购成本的税费。
由采购成本、加工成本构成。
①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②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企业合并等方式取得的存货成本,按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确定。
③盘盈存货的成本,应按其重置成本作为人账价值,并通过“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进行会计处理,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冲减当期管理费用。
由于存货是分次购入或经分批开发、分批生产形成的,同一种存货由于形成的时间不同,其成本也存在着差异,所以,就产生了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问题。
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按实际成本计价,另一种是按计划成本计价。
发出存货按实际成本计价,又分为“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不同的方法。
(1) 企业发出的存货可以采用实际成本核算,也可以采用计划成本核算。
(2)如果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核算,会计期末应将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提醒】这四种方法在计划成本法下不适用
①个别计价法
假设前提:实物流转与成本流转一致。
计算方法:按照各种存货逐一辨认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所属的购进批别或生产批别,分别按其购入或生产时确定的单位成本计算各批发出存货和期货存货成本。
优缺点:成本计算准确,成本分辨工作量大,适用价值较高存货、一般不能提单使用的存货。(如珠宝、名画等贵重物品)
【例题】某工厂本月生产过程中领用A材料2000kg,经确认其中1000kg属第一批入库,单位成本为25元;其中600kg属第二批入库,单位成本为26元;其中400kg属第三批入库,单位成本为28元。本月发出A材料的成本计算如下:
【答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1000×25+600×26+400×28=51800(元)
②先进先出法
假设前提:先购进的存货先发出(在发出存货或者使用存货材料的时候,因为不同时期的购货成本不一样,在先进先出法下,先使用最先买的,不够的依次向后取得计算)
计算方法:按先进先出的假定流转顺序来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及期末结存存货的成本,先购进的存货先发出。
优缺点:可随时结转存货的发出成本,工作繁琐。
【提醒】在物价持续上升时,期末存货成本接近于市价,而发出成本偏低,高估企业当期利润和库存存货价值;下降,反之。
【例题】存货发出计价采用先进先出法
11月1日 结存200件,单价4元
11月2日 发出150件
11月5日 购入300件,单价4.4元
11月7日 发出100件
请问:11月7日发出存货实际成本( )万元。
A.424 B.400 C.420 D.440
【答案】C
11月7日发出的100件存货中,
①50件是11.1结存剩余的,成本=50×4=200(元)
②50件是11.5购入的300件中提取的,成本50×4.4=220元
综上所述:
11.7发出存货实际成本=200+220=420(元)
③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计算方法:
【提醒】发出时,只考虑数量,不考虑单价。
优缺点:简化了成本计算工作,月末才有平均单价,不利于存货成本日常管理和控制。
【例题】乙企业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核算发出材料成本:6月初结存A材料200件、单位成本35元,6月10日购入A材料400件、单位成本40元,6月20日购入A材料400件、单位成本45元。当月发出A材料600件。计算发出A材料的成本:
【答案】A材料的加权平均单价=(200*35+400*40+400*45)/(200+400+400)=41(元/千克)当月A材料的发出成本=600*41=24600(元)
④移动加权平均法
计算方法:(购进一次算一次)
优缺点:计算的平均成本以及发出与结存存货成本比较客观,工作量大,对于收发频繁的企业不适用。
【例题】A公司月初结存甲材料13吨,每吨单价8290元,本月购入情况如下:3日购入5吨,单价8800元;17购入12吨,单价7900元。本月领用情况如下:10日领用10吨;28日领用10吨。A公司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发出存货成本。则A公司期末结存甲材料成本为( )元。
【答案】
以上成本法优缺点的归类:
计划成本下,无论材料是否验收入库,都要先通过“材料采购”科目核算,以反映企业所购材料的实际成本,从而与“原材料”科目相比较,计算确定材料差异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反映已入库各种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借方登记超支差异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节约差异,贷方登记节约差异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超支差异。期末余额若在借方,反映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即超支差异);期末余额若在贷方,反映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即节约差异)。
如果企业的材料成本差异率各期之前是经较均衡的,也可以采用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分摊本期的材料成本差异。年度终了,应收对材料成本差异率进行核实调整。
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 =(期初材料成本差异 + 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材料计划成本 + 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 100%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 =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 × 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
“存货”=“原材料”+“库存商品”+“委托加工物资”+“周转材料”+“材料采购”+“在途物资”+“发出商品”+“材料成本差异”(借方为加,贷方为减)—“存货跌价准备”。存货账面价值是指该某科目的账面余额减去相关备抵项目后的金额。
而账面余额是指某科目的账面实际余额,不扣除作为该科目备抵的项目。账面价值=账面余额-存货跌价准备。
存货的期末余额计算公式为:“存货”=“原材料”+“库存商品”+“委托加工物资”+“周转材料”+“材料采购”+“在途物资”+“发出商品”+“材料成本差异”(借方为加,贷方为减)-“存货跌价准备”。
“存货”项目应根据“材料采购”“原材料”“库存商品”“周转材料”“委托加工物资”“发出商品”“生产成本”“受托代销商品”等科目的期末余额合计数,减去“受托代销商品款”“存货跌价准备”科目期末余额后的净额填列。材料采用计划成本核算,以及库存商品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或售价核算的企业,还应按加或减材料成本差异、商品进销差价后的金额填列。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资产减值损失)。
存货成本是指期末存货的实际成本,若是采用计划成本法、售价金额核算法等简化核算方法,则成本应为调整后的实际成本。
存货账、实不符的原因一般为:
1、处理进销存单据出错;
2、账实调整时数据出错;
3、库存汇总数据显示的数据有误;
4、涉及到库存量变化的单据对应的相关参数设置不准确;
5、结账年月设置或选择错误;
6、毁损或丢失等;
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是指按短期投资的总成本与总市价孰低计算提取跌价损失准备的方法,是存货的计价方法之一。对历史成本原则在运用时的修正,最明显地体现了稳健性原则,其具体含义是指:存货的成本低于市价时按成本计价;存货的市价低于成本的按市价计价。这一计价方法要求将存货因市价下跌而形成的损失计入当期损益,而对于存货因市价上涨而形成的收益不予预计。
(1)单项比较法
(2)分类比较法
(3)总额比较法
补充:这里的“市价”要在考虑现金流出项的基础上才更为严谨。所谓现金流出项,是预估的销售费用、预计会发生的相关税费等抵减项目。现在期末存货期末计量会统一表述为: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销售毛利率= 销售毛利/销售净额 ×100%
其中:销售净额 = 销售收入-销售退回与折让
销售毛利 = 销售净额×毛利率
可供销售商品的总成本 = 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
销售成本=销售净额×(1-销售毛利率)
期末存货=可供销售商品的总成本-销售成本
销售成本率=(期初结存存货成本+本期进货成本)/ (期初结存存货售价+本期进货售价)
期末存货售价 = 期初存货售价+本期进货售价-本期销售存货售价
期末存货成本 = 期末存货售价×售价成本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