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沃百科 > 花草宠物 > 花草绿植 > 正文

花中君子指的是什么_花中四君子是哪四种花

更新日期:2022-07-26  浏览量:

导读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竹,也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菊,它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还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

花中君子介绍

花中四君子,即中国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兰、竹、菊。品质分别是:傲、幽、坚、淡。共同特点是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四君子”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以梅、兰、竹、菊 谓四君子。是传统寓意纹样。

其中,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

花中四君子——梅

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

花中四君子——兰

竹,也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

花中四君子——竹

菊,它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还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

花中四君子——菊

名称 特点 魅力
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迎寒而开、傲霜斗雪
空谷幽香,与世无争 色淡香清、象征谦谦君子,高洁
筛风弄月,潇洒一生 修长挺拔、清雅高格
凌霜自行,不趋炎附势 不与群芳争艳,金秋绽放、恬然自处

花中四君子的由来及寓意

明代黄凤池辑有《梅竹兰菊四谱》,从此,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画家用“四君子”来标榜君子的清高品德。《集雅蔡知梅竹兰菊四谱小引》:“文房清供,独取梅、竹、兰、菊四君者无他,则以其幽芳逸致,偏能涤人之秽肠而澄莹其神骨。”

四君子并非浪得虚名,确实各有它的特色: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关于梅兰竹菊对梅兰竹菊的诗一般的感受,是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为背景的。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中国文人以其为“四君子”,正表现了文人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直节,菊冷艳清贞。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脱离或拓展了原有道的意义,而成为人格的象征和隐喻。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竹子非花,为何独占一席

那么有人可能或说,竹子非花,为什么能入围花中四君子呢?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误解,竹子虽然很常见,但是见到它开花的人却不多。其实竹子是有花植物,自然也要开花结果。只不过竹子种类繁多,开花的周期很长,不像一般的花那样,年年都有花开, 因此有人误认为竹子不开花。这也可以理解。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由于竹子的种类不同,受遗传性的影响。开花周期长短也不一样,有的竹子十几年、几十年才开花,如牡竹、版纳甜竹需要30年左右才开花,茨竹、马甲竹需要32年才开花,有的种类需要80多年才开花;有的甚至长达百年才开花,如桂竹需要120年才开花。当然,也有少数例外,如群蕊竹、线痕箣竹,一年左右开一次花;而唐竹、孝顺竹,则开花没有规律。

正是因为竹子开花比较少见,使得人们对于这种自然现象产生了神秘感和种种的疑问。竹子四季常青,挺拔秀丽,在房前屋后种上一片,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而且夏季非常阴凉。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说明了竹子同人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的处世态度,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所以入围花中四君子当之无愧!

古诗词中的“梅、兰、竹、菊”

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梅花除与兰、竹、菊并称“四君子”外,又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梅“清雅俊逸”、“冰肌玉骨”、“傲霜斗雪”、“凌寒留香”,成为坚韧不拔人格的象征,被喻为中华民族精神之魂,为世人敬重。古代诗词以梅为题者最多,或咏其风韵独具,或吟其神形俱清,或赞其姿色秀雅,或颂其节操高洁。

宋代王安石的《梅花》咏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诗意味深远,语句朴素自然,洁白如雪的梅花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魅力。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宋代陆游的《梅花绝句·其一》咏道:“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以白雪堆山喻梅花之盛,语言鲜明,景象开阔,化身千亿个陆游,而每个陆游前都有一树梅花,立即把痴迷的爱梅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同时借咏梅来宣泄自己落寞孤高的情愫。“化身千亿”长在梅前,与梅相连,心相印:人梅合一,凸显了作者绝俗的人格。

元代王冕的《白梅》咏道:“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以梅自比,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表达自己的立身之德。

宋代辛弃疾的《临江仙.探梅》咏道:“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年迈的词人有心爱惜花,可心已懒散,却独喜欢那江村边围绕的梅花。梅花没有一般的春花鲜艳娇嫩的样子,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全是傲雪耐寒的神韵。它先于众芳而玉肌冰姿,傲霜耐雪,不俯仰随人。词人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讽世嘲俗。

陆游《落梅》中的“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柳宗元《落梅》中的“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辛弃疾《生查子·重叶梅》中的“百花头上开,冰雪寒中见。霜月定相知,先识春风面”;谢枋得《武夷山中》的“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这些优美的诗词,通过咏梅、吟梅,况物自比,表现了作者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兰:空谷幽香高洁傲岸

兰花以香著称,孔夫子称其为“王者香”。兰花多生于荒僻无人的幽谷,而且容色素雅,素有“花中君子”、“空谷佳人”的雅喻。历代仁人志士以兰喻志、以兰抒情、以兰赋墨,是透过兰花的贞洁幽美,来展现自己的人格襟抱,代表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格,以及一份安贫乐道、高洁淡雅的精神品性。

唐代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其一》咏道:“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兰叶在春风吹拂下“葳蕤”繁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辉映下更显“皎洁”秀丽。“何求”二字用得斩截有力,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

明代薛网的《兰花》咏道:“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我”喜爱兰花不同于其他花,因为它不凭借自己的颜色来向春天的阳光献媚争宠,在寒风凛冽的深林之中,即使无人欣赏也能够自己散发芬芳。兰之脱俗,兰之清品,跃然纸上。

花中四君子——兰

唐代崔涂的《幽兰》咏道:“幽植众宁知,芬芳只暗持。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白露沾长早,春风到每迟。不如当路草,芬馥欲何为。”此诗表达了空谷幽兰清雅素洁及静谧悠远的意境,体现了诗人独惜兰花幽谷香,不与万艳媚骄阳,遗世悠悠无人处,清雅孤傲自芬芳。

清代郑板桥的《高山幽兰》咏道:“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采樵或恐通来路,更取高山一片遮。”把兰花喻为山中高洁之士,赞誉兰花不像其他花一样妖娆于世间,而是伴随着清云彩霞,与世无争,怡然自乐。

李祁《兰棘同芳图》中的“素心自芳洁,怡然与之俱”;陈汝言《兰》中的“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无可《兰》中的“兰色结春光,氛氲掩众芳”;郑板桥《题画兰》中的“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文人墨客以兰自拟,象征自己淡泊名利、不作媚态的品格追求。

竹:高风亮节虚怀若谷

中国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竹子无牡丹之富丽,无松柏之伟岸,无桃李之娇艳,但它挺拔、虚心、文雅的特征和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很多文人都是以竹做题、作喻,赞美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内涵已化为中华民族的禀赋和精神象征。

唐人白玉的《咏竹》咏道:“虚怀千秋功过,笑傲严冬霜雪。一生宁静淡泊,一世高风亮节。”诗人将竹子拟人化,竹虽空却虚怀若谷,有容乃大,能纳千秋功过是非;竹四季常青,挺拔秀丽,诗人借此赞颂其不畏严寒的高洁品质;竹淡泊名利,宁静致远,高风亮节。诗人借诗表达对竹子高尚品格的赞颂,又道出了古人对“君子之道”的诠释。

清代郑板桥的《竹石》咏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传达出它的神韵和顽强的生命力;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狂风的击打。诗人托岩竹的坚忍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宋朝宋祁的《竹》咏道:“修修梢出类,辞卑不肯丛。有节天容直,无心道与空。”每枝竹都挺拔而孤傲,拒绝低头;每枝竹都独立,不与其他相随从。“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这不正是古代儒家的君子之德吗?

花中四君子

宋代苏轼的《于潜僧绿筠轩》咏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朴实直白的语言,赞美了竹子的超凡脱俗、清新高雅。

陆游《云溪观竹戏书二绝句》中的“气盖冰霜劲有余,江边见此列仙癯”;薛涛《酬人雨后观竹》中的“春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关羽《诗竹》中的“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弧叶淡,终久未凋零”;杨万里《咏竹》中的“凛凛冰霜节,修修玉雪身”;丘逢甲《题画竹二首》中的“拔地气不挠,参天节何劲”;白居易《题窗竹》中的“千花百草凋零尽,留向纷纷雪里看”。竹子虚心劲节,清淡高雅,不哗众取宠,更不盛气凌人,不求图虚名,为历代文人雅士推崇。

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

菊花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凌霜自行、不趋炎势,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素有“花中隐士”的称号。菊花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傲霜怒放,具有不畏寒霜欺凌的气节和傲然不屈的品格。因而以菊比德、以菊喻志、以菊抒情,俨然成为君子自得自乐、儒道双修的精神象征。

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名句,歌颂菊花高贵品质;以“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表明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品格。

宋代郑思肖的《寒菊》咏道:“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诗人借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高洁之志,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晋代陶渊明的《和郭主簿》咏道:“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凛冽的寒秋使百卉纷谢凋零,菊花却迎霜怒放,独呈异采;肃杀的秋风使万木摇落变衰,唯有苍松经寒弥茂,青翠长在。诗人情不自禁地怀想松菊坚贞秀美的英姿,赞叹卓尔不群的风貌,将其誉为霜下之杰。

唐代郑谷的《菊》咏道:“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诗题为菊,但通篇不用一个菊字,却是句句写菊。后两句是重点,意为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芳香献给人们。诗人赋予了菊花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

花中四君子——菊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咏道:“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都凋零了。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长安城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充分展示出农民革命风暴摧旧更新的乐观主义精神。

杜甫《云安九日》中的“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白居易《咏菊》中的“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苏轼《赵昌寒菊》中的“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傲然不俗、坚贞不屈的品性,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体现。

你知道还有哪些古诗词中的“梅、兰、竹、菊”,欢迎评论补充!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