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沃百科 > 花草宠物 > 花草绿植 > 正文

中药地菍的功效与作用_地菍根和地菍果

更新日期:2022-10-19  浏览量:

导读地菍简介地菍(音:rěn),野牡丹科、野牡丹属匍匐状小灌木,它是一种集药用、观赏和保健于一体的优良地被植物。因为它分布广,各地叫法又不一样,比如地棯,铺地锦,玻璃罐,地罐子,地脚菍...

地菍简介

地菍(音:rěn),野牡丹科、野牡丹属匍匐状小灌木,它是一种集药用、观赏和保健于一体的优良地被植物。

因为它分布广,各地叫法又不一样,比如地棯,铺地锦,玻璃罐,地罐子,地脚菍,地锦草,地兰子,地枇杷,地蒲根,地茄,地茄子,地稔,地石榴,地樱子,火炭泡,库卢子,辣茄,铺地稔,山地菍,山地稔,土茄子……

它是我国的乡土植物,产中国贵州、湖南、广西、广东、江西、浙江、福建。生于海拔1250米以下的山坡矮草丛中,为酸性土壤常见的植物。

地菍

地菍花

地菍的花并不大,简直就是迷你版的野牡丹。地菍花也十分别致,为聚伞花序,一个花序有1~3朵小花,顶生。而雄蕊有着野牡丹科典型的特征:雄蕊5长5短,长的花药是紫色的,而短的黄色的,这样特殊的结构主要为了便于昆虫传粉而演化出来。

地菍

地菍叶子

地菍的叶片也具有典型的野牡丹科特征。它的叶子为纸质,摸上去有种粗糙的感觉。除了终年翠绿色以外,还会不时呈现绛红色、紫红、暗紫等色调,青翠的叶片上染上或多或少的暗红斑块。

因为地菍的形态和生长特性,近来,它也从山里走到城市,经过驯化后的地菍成了城市不错的地被植物,广泛用于各种园林绿化中。

地菍

它的观赏价值在于:其叶片浓密,贴伏地表,能形成平整、致密的地被层,覆盖效果好,是良好的地被植物,并且叶、花、果终年都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叶片可在同一时间内呈现绿、粉红、紫红等色,甚至可在同一片叶上出现;圆球形的浆果从结实至成熟也呈现绿-红-紫-黑的色彩变化。且地菍几乎长年开花,没有明显的无花阶段。

地菍果

地菍是一种果汁含量特别高的浆果,可以当水果供人类食用,它以野生为主成熟以后为紫红色,个头不大,鲜嫩多汁。

地菍果

地菍不仅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提取天然色素用于食品加工,地菍果实的色素无毒副作用,色价高达190,有浓郁的果香味,在酸性条件下颜色鲜艳,性质较稳定,可用于饮料、冷饮、果酒、糖果和点心的着色,其色素用水或乙醇提取,工艺简单,成本低,是一种优良的天然食用色素。

地菍

地菍根

原来,地菍的干燥根是种著名的中药,中药名叫地菍根,《岭南采药录》有记载。它性甘、微酸,平。活血,止血,利湿,通络。治痛经,产后腹痛,崩漏,白带,痢疾,黄疸,风湿骨痛,瘰疬,牙痛。煎服:9-15克;鲜品30-60克。这味药好像是地方用药,广东的药店估计有。

地菍

中药地菍的功效与作用

来源:为野牡丹科植物地菍的全草。

采收和储藏:5-6月采收,洗净,除去杂质,晒干或烘干。

原形态:披散或匍匐状亚灌木。技秃净或被疏粗毛。叶小,卵形、倒卵形残椭圆形,长1.2~3厘米,宽8~20毫米,先端短尖,基部浑圆,3~5条主脉,除上面边缘和背脉上薄被疏粗毛外,余均秃净;叶柄长2~4毫米,被粗毛。花1~3朵生于枝梢,直径约2.5厘米;萼管长约5毫米,被短粗毛,裂片5,披针形,短于萼管;花瓣5,紫红色,倒卵圆形,长约1.2厘米;雄蕊10,5强,花药顶孔开裂;子房与萼管合生,5室,外表有粗毛。浆果球形,径约7毫米,熟时紫色,被祖毛。花期5月。果期6~7月。

地菍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250m以下的山坡矮草丛中,为酸性土壤常见的植物。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性状:茎四棱形,多分枝,长10-25cm,直径1-2mm,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扭曲,有纵条纹,节处有细须根。叶对生,深绿以,多皱缩破碎,展开后呈卵形或椭圆形,长1-4cm,宽0.8-3cm,仅上面边缘和下面脉上生极疏的糙伏毛。花棕褐色,萼筒5裂,花瓣5。气微,味微酸涩。

化学成分:叶含鞣质7.40%,果实含鞣质2.02%。

药理作用:具有抑菌、抗脂质氧化、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

性味:味甘;涩;性凉

归经:归心;肝;脾;肺经

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止血。

主治:主高热;肺痈;咽肿;牙痛;赤白痢疾;黄疸;水肿;痛经;崩漏;带下;产后腹痛;瘰疬;痈肿;疔疮;痔疮;毒蛇咬伤

内服:煎汤,15-30g,鲜品用量加倍;或鲜品捣汁。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

使用注意:孕妇慎服。不宜与麦冬、硫磺、雄黄同用。

地菍复方

①治胃出血,大便下血:地菍一两,煎汤分四次服,隔四小时服一次。大便下血加雉鸡尾、粗糠材各等分,炖白酒服。(《闽东本草》)

②治外伤出血:地茄蛘叶捣烂外敷。(《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痢疾:鲜地茄二至三两。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④治红肿痈毒:山地菍鲜叶切碎,同酒酿糟杵烂敷患处。一日一换。或取茎叶阴干,碾细末,以蜂蜜或鸡蛋白调和敷患处,能消肿止痛。(《江西民间草药》)

⑤治疔疮:地茄全草捣烂敷。(《湖南药物志》)

⑥治风火齿痛:古柑鲜草头一两,洗净,水适量煎服。(《闽南民间草药》)

⑦治咽喉肿痛:鲜古柑六钱至一两,洗净,水一碗半,煎服。(《闽南民间草药》)

临床应用:治疗消化道出血:将地菍全草按1:2浓度制成水剂,成人每次20~40毫升,用微温水冲服,每日3次,必要时加服1~2次。儿童酌减。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62例,治愈(症状消失,粪便潜血转阴)50例,好转(症状改善,潜血由强阳性转为弱阳性)10例,无效1例。其他原因所引起的消化道出血8例,治愈6例,好转1例,无效1例。其止血作用可能与它含有鞣酸及酚类等有关。部分病人服药后有便秘现象。

地菍选方

1、治贫血,月经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胎动不安:地菍果15-30g。水煎服。(《广西本草选编》)

2、治脱肛,子宫脱垂:地菍果60g,红糖30g。煎水冲鸡蛋2个,早晨空腹服。每日1剂,连服1星期。(《安徽中草药》)

地菍根味苦、微甘,性平。归肝、脾、肺经。

具活血,止血,利湿,解毒之功效,可治痛经,难产,崩漏,白带,咳嗽,风湿痛,牙痛,瘰疬等。

3、治虚火牙痛:地菍根30-60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4、治咳嗽吐血:地菍根30g,水煎服。亦治血淋。(江西《草药手册》)

5、治血崩:地菍根12g,红酒半斤,炖服。(《闽东本草》)

6、治妇人白带,经漏不止:地菍根15-18g,用猪瘦肉二两炖汤,以汤煎药服。(《江西民间草药》)

7、治难产:地菍根60-120g,切碎,加水3-4碗,文火煎至八分碗,去渣顿服。(《福鼎本草》)

8、治黄疸:鲜地菍根90g,白茅根30g,白糖一两,甜酒一两。先将地菍根、白茅根煎水,加白糖、甜酒冲服。(《湖南药物志》)

白茅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是治黄疸的名药。

9、治肾盂肾炎:地茄根60g,淡竹叶块根15g,车前草9g。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肾盂肾炎指肾脏和肾盂两个部位被细菌侵犯而同时发炎。是老年人常患的一种疾病,多见于有肾结石、前列腺肥大、身体虚弱及有泌尿系感染的人。常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淡竹叶块根清热除烦,利尿。

车前草更是利尿名药。

与利湿解毒的地茄根也就是地菍根共治病症。

10、治疝气:地菍干根60g,龙眼肉、橘核各五钱。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疝气,表现为睾丸、阴囊肿胀疼痛或牵引小腹作痛,可因气滞、寒邪,淤血凝滞所致。

龙眼肉甘温,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橘核苦平,理气散结止痛。无论小肠疝气,还是睾丸肿痛,乳痈肿痛均可治。

与活血止血的地菍根共治病症。

11、治小儿脱肛、疳积:地菍干根15-24g,鸡蛋一个。水炖服。(《福建中草药》)

12、治痢疾:地茄根30-60g。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13、治瘰疬:地菍根15-18g,或全草双倍量,用猪瘦肉二两炖汤,以汤煎药服。(《江西民间草药》)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
相关文章